5月27日,华南植物园野鸟习性观察及植物科学等小课题研究正式启动了。学校里孩子们围聚着教授或辅导讲师探究科学中的奥秘;植物园中孩子跟着老师追踪植物的红娘;在对姜目植物、王莲、梭果玉蕊等植物的仔细观察中学习植物聪明的花瓣构造和“花虫合一”的神奇花粉传播等等。今年以来,华南植物园的科普教育活动逐渐走进学校,借助各类科普平台,越来越多的孩子透过科普的桥梁走进科研的世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通过科普平台实现了“接地气”。
从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传来喜讯,华南植物园段学武研究员指导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初二年级邢若轩等同学开展的《不同类型果实对乙烯敏感性比较研究》获得了一等奖。他们通过比较两类不同类型果实对乙烯的敏感性,探索通过控制乙烯合成或作用在这两类水果保鲜上的应用。在段学武研究员手把手指导下,同学们收集资料、设计实验、科学操作仪器、严谨对待每个实验步骤,不断尝试,发现了一种能延缓香蕉果实成熟衰老的保鲜方法,并为蜜桔带叶保鲜找到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发现与前人在其他水果上的研究结果不同,1-MCP(一种能抑制乙烯合成和作用的物质)不能减轻蜜柚在低温贮藏下冷害发生,反而加重了冷害。同学们认真实验的身影,相信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多的是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对严谨科学方法的感悟。
在2014年国际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上,王瑛等五位科学家在科普活动的亮相让市民朋友耳目一新,也受到广大媒体的关注。他们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走进公众的视野,与市民面对面谈健康,话植物。透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枸杞、黄瓜、蛋糕,详述中药保健,粮食保障,果蔬营养,食品添加剂,植物性食品安全等人们生活中关心关注的问题,使市民真正感受到科学带来的实惠和意义。
近年来,华南植物园周国逸、邢福武、简曙光、陈红峰等一批专家积极走出实验室,到学生中、到市民中传播科学知识,科研与科普的有机结合是完善现代科技传播体系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华南植物园科普传播战略的重点改变方向。
学生们在实验室工作
导师指导学生们
学生在做果实处理
实验室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