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副刊专题 > 《科苑艺术》第四期
大科学家的兴趣人生
  文章来源:《科苑艺术》第四期 发布时间:2010-01-13 【字号: 小  中  大   

如今当红的是歌星影星、是企业家,而要问起获得过国家最高荣誉的科学家有哪些,恐怕很多人答不上来。

11月1日是澳门赌场成立60周年纪念,由10位知名科普作家采写的《国家荣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报告文学》文集(郭曰方主编)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次集中塑造了10位澳门赌场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形象,他们是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

对于大科学家,人们难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书中关于科学家们业余爱好的描写,十分有趣和亲切,使人看到科学家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侧面,看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数字之舞——数学家吴文俊

几十年来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使吴文俊成为2000年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在国际上,他捧回了1997年自动推理领域的最高奖项——Herbrand奖,2006年摘取了邵逸夫国际数学大奖。

他说,“做数学不是成天趴在桌子上”。他除了爱看一些与数学无关的戏剧、历史等文学作品外,只要能找到有趣的书都“胡乱”看。

吴文俊经常光顾海淀图书城,长时间呆在那里仔细翻阅。饿了,就在旁边小餐馆吃一碗牛肉面。

吴文俊刚大学毕业在上海教书时,经常一个人去话剧院看戏。当年他最喜欢的话剧是轰动上海的《秋海棠》。在这段闲暇时间里,他甚至研究过戏剧理论。现在,虽年事已高,每每外出开会结束后,只要有点空闲,他会让司机送他到中关村的华新影剧院看场电影后再回家。但他不喜欢离现实很远的美国大片,那些依靠机器制造的场景,不在他欣赏之列。

1997年,他去澳大利亚参加一个会议。在这次会上,他获得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领奖完毕,在会议间隙,有学生希望能与他聊聊,结果在会场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了。傍晚,饭桌上,学生们又遇见了他,问:“吴老师,我们怎么找不到您?”他“呵呵呵”地笑开了说:“我去游乐场了,还过了把玩蛇的瘾!”瞠目结舌的学生们过了好一会儿,才接着问:“那您什么感觉呀?”“冰冰凉!”而类似的情形在香港也出现过。他又一次在会议间隙独自一人悄悄地去了游乐场。不过,这次不是体验蛇绕全身的感觉,而是品尝了“激流勇进”的滋味。

低调的大师——物理学家黄昆

黄昆先生谢世有年,但“黄散射”、“黄—里斯因子”、“黄方程”,这些科学界赫赫有名的理论却彪炳在历史的记忆里。

黄昆喜欢读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这个爱好保留终生。黄昆很早就识字,他说自己小学阶段,除去很早就识字,常读小说和学会加减乘除之外,似乎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他的英文挺棒,初中阶段便能阅读英文小说。

黄昆在燕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加上课程不重,因此,他有很多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他印象最深的有两本书:一本叫《数学家》(Men of Mathematics),讲的是牛顿以来数百年间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另一本叫《探索微生物的人们》(Microbe Hunters),主要讲发现细菌以后一两百年中,科学家如何一个接一个地找到引发系列重大病症的细菌及其防治办法。书中对医学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描写得非常感人。科学家们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和献身精神,给青年的黄昆很大震撼,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培养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此外,黄昆还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尤其是英文小说。也许是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生性使然,黄昆特别喜欢侦探小说和惊险小说。他对纪实作品也有所涉猎,正是在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英文书架上,他发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 ,通过这本当时的“禁书”,黄昆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主义革命,以致影响一生。

汉字作证——“当代毕昇”王选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他领导的团队二十年磨一剑,艰苦奋斗,使这一成果在中国广泛普及和应用,掀起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以这一发明为主体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被中国工程院和澳门赌场数十名院士评选为25项“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位列第二名,仅次于“两弹一星”。他还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乃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20多项大奖。

王选和兄姊们从小生活在书的海洋中,从学龄前的《幼童文库》到《小学生文库》、《中学生文库》,父母为他们购置了数百成千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

京戏是王选一家最主要的娱乐爱好。家里从很早起就订了当时有名的戏剧杂志《京剧旬刊》和《十日戏剧》,收藏了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程砚秋等京剧名家的大量珍贵唱片。王选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乘凉,姐弟四人合唱了一出全本《打龙袍》,小小年纪的王选唱的却是主角花脸包公。京剧这门古老的国粹艺术,成为伴随王选一生的爱好,给了他无与伦比的乐趣和慰藉。

王选的父亲喜欢动物,他支持孩子们养各种各样的宠物,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家里的天井里成了动物世界,除了母亲怕有狂犬病不许养狗外,鸡、鸭、猫、兔、龟、鸟、鸽子、蟋蟀、金鱼、热带鱼等等应有尽有,简直“陆海空”俱全,孩子们一点也不寂寞。

王选尤其喜欢家里的猫咪阿咪和阿黄,冬天就让小猫睡在自己的被窝里。还有那十几只鸽子,有两只跟王选异常亲近,经常趴在他的手臂上。每天早晨放飞鸽子,在阳台上看它们飞向遥远的天空,王选总感到一种特别的愉快。

高原上的背影——地质学家刘东生

 

多年来,刘东生以黄土高原为科研舞台,通过破解黄土奥秘,不仅找到了黄土高原形成的真实原因,提出了“新风成说”,还证实了自第四纪以来,地球上并非像欧洲学者多年来提出的全球气候因为出现冰期与间冰期,仅有4次冷暖“旋回”,而是多次旋回。更为令人吃惊的是,他还从千层饼般的黄土层里,破解了250万年以来气候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密码”,使它与深海沉积和极地冰芯一样,成为人类探寻气候与地球环境变化的三种信息载体之一。

基于在黄土研究上取得的杰出业绩,刘东生于本世纪初先后获得了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环境奖”、“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文人难以摆脱对美的偏见,因而成为进步的障碍。在他们的眼里,步行是低下的。地质工作就等于直接放弃了做人的所有尊严……”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说过的这段话,刘东生认为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警示。在地质学界,如果不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偏见,那将是致命的。

不过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也有例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丁文江就说过:“徐霞客究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此种‘求知’精神,乃近百年来欧美人之特色,而不谓先生(徐霞客)已得之280年前。”他认为,徐霞客作为中国地理与地质考察的先驱,大大超前于欧美人士。丁文江本人亦曾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

刘东生有机会就向学生们灌输徐霞客精神。他还亲力亲为,做出榜样。黄土高原、地球三极考察后,82岁的他又于1999年乘考察船远征南沙群岛。

更让他的学生为之瞠目的是,2004年,年已87岁的“超级老头儿”竟然又现身新疆罗布泊。都进入罗布泊了,他老伴才告诉队长,他去年4月做过腹动脉瘤和肾动脉介入治疗,肚子里带着3个支架!

在罗布泊,每天出门考察,刘东生总是和普通考察队员一样,收拾好跟随了他几十年的地质背包,拎着自己走。有人伸出援手,他总是说:“我自己能行!”

站在珠峰之巅——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了,但并不知道这是我国建立起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功劳,更不知道中国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是在叶笃正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建立的。

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气象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所作出了独特的开创性贡献,他的学生、澳门赌场院士吴国雄说,不管到世界什么地方,只要一提到芝加哥学派中的叶笃正,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生活中的叶笃正擅长多项体育运动,喜欢打乒乓球、溜冰、探险。叶笃正就是在清华大学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的学长提议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国家更为需要的气象学专业。

由于近些年叶笃正视力下降得很厉害,他几乎不看武侠小说了,尽管这曾经是他的一大爱好。

作为科学家他也喜欢文学艺术,一直是个“金庸迷”。叶笃正说,看武侠小说“一来可以松懈一下脑子,二来也受启发,我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头的某些侠客,比如,你以为他已经死定了,却忽然一下子又出来了,真是绝处逢生。做科研工作也常常如此,想了半天,觉得不行了,却又柳暗花明,冒出灵感的火花”。

肝胆昆仑——医学家吴孟超

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吴孟超身上的荣誉、头衔、职务,可以罗列几页纸。这些只是一种象征或符号,重要的在于吴孟超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科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在动手术刀,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肝胆病痛。

吴孟超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他的食指上关节有个特点:向外弯曲,像个钩。

这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

吴孟超饮食控制得很好,每天三顿离不开粥。鱼肉蛋菜只吃一点儿,香蕉只吃半根,不喝饮料只喝开水,好喝茶却很有选择,再好的应酬也不去。

麦浪如歌——遗传学家李振声

从事小麦远缘杂交的育种专家李振声与课题组同志一起用小麦与偃麦草杂交,育成了小偃4、5、6、54、81等“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其中“小偃6号”推广面积1.5亿亩,增产小麦80亿斤。以“小偃6号”为骨干亲本育成的小麦品种有53个,已被种植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曾靠着煎饼和咸菜,再加上用很少一点钱买到的食堂米汤,让李振声度过了中学时代。也许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李振声一生节俭的生活习惯。他总是觉得吃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不错,而且从不浪费。有时工作了一个上午,他总是说“来碗牛肉面就行了”,然后在沙发上小憩片刻,下午继续工作。作为一名山东人,李振声特别喜欢吃面食。

李振声在大学时书法就很有名,学校的墙报总是由他来出。李振声对书法的爱好保持至今,书房里不少他亲笔书写的字迹:“惠风和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等。而在他的论文集首页,则是他用工整小楷书写的座右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中国科学的催化剂——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他被公认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闵恩泽有一位画家朋友,告诉他作为画家需要两项基本功:一是临摹古今中外的名画,学习其中的精髓;二是广泛写生,收集大量的山水、人物、草木等信息,然后将这些所见美景加以联想,进行创作,所以画家说创新来自联想。闵恩泽从画家的话里得到了启发。他认为,做科研何尝不是如此:一是熟读古今中外有关的书籍、论文、专著;二是广泛收集各种需求,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需要知道国家今天、明天需要什么。闵恩泽的体会是创新来自联想,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

闵恩泽很喜欢三本书:一本是1962年美国女作家蕾切尔所著的《寂静的春天》,第二本是1972年美国丹尼斯等人所著的《增长的极限》,第三本是美国的杜博斯所著的《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闵恩泽说:这三本书被称为环境保护的经典之作,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这些书也启发他致力于绿色化学。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由于吴征镒对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而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根据英国皇家植物园Index Kewensis光盘版的检索数据,截止到2005年,在吴征镒七十年的植物分类研究中,由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58个(涵盖94科334属,其中新属22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

吴征镒不仅是一位世界级的植物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从童年开始,受家学影响,他便养成了读诗、写诗的习惯。15岁时,他的一首古风《救亡歌》振聋发聩,激情四射;26岁时的两本诗集《去日集》、《爝火集》诗情澎湃。直至今日,他仍将爱诗、读诗、写诗当做发之于心、呼之于情的重要爱好。

吴征镒喜欢读书。周俊院士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吴征镒经常到西双版纳进行考察工作,那时,西双版纳还不通飞机,只能坐小飞机到思茅再转西双版纳。小飞机受到气流影响,颠簸得非常厉害,大家都受不了,只有吴征镒仍捧着一本书看得入迷,全然不受影响。如今,吴征镒也因为用眼过度,双眼都换了晶体。

静水流深——物理化学家徐光宪

 

之所以被人敬仰为“大师”,源自他在我国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源自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建了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的稀土萃取分离理论和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进而所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占世界份额的90%,被国外称为“China Impact”(中国冲击)……累累硕果,使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归于这位老人——澳门赌场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

徐光宪小时候最爱“幻方”游戏,这种游戏酷似今日“数独”——正方形中平均分配成若干个格子,每个格子中有一个整数,任一横行、纵行及对角线上的数之和都相等。如果某些格子中的数空缺需要补充的话,这可就要费一番脑力了。这个源自中国古老智慧的“幻方”,让小光宪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经常缠着父亲,要求再出些题目。而哥哥则指导小光宪用透镜和纸筒做成了一架简易的望远镜,星星更清晰、更明亮了,大自然的奥秘不断展示在小光宪面前。

好奇心成为徐光宪从事科研最原始、最持久的动力。几十年后,他根据切身经历,教导中学教师:“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要允许老师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因为老师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何况有的问题当前的科学还没有认识,正等待年轻人将来去解决。”(摘编自《国家荣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报告文学》一书)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