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符淙斌:协同重在组织科学促进发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11 【字号: 小  中  大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宏观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走上国际科技舞台,担任国际科技组织的高层领导,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娴熟的外交才华。在不久前结束的第21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澳门赌场院士、澳门赌场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符淙斌当选为太平洋科学协会新一届主席。在随后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符淙斌就全球化背景下的协同合作与科学发展阐述了个人见解。

    《科学时报》:在6月18日闭幕的第21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你当选为太平洋科学协会新一届主席,请介绍一下这个组织的情况。

    符淙斌:太平洋科学协会具有很长的历史。该协会创立于1920年,总部位于美国夏威夷,中国是这个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中国科协前主席周光召院士曾于1991年当选为该组织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每4年召开一次科学会议,即太平洋科学大会,旨在探讨太平洋地区人们共同关心的科学话题,并促进太平洋地区的科技合作和知识传播。我国于1995年8月在北京举办过第18届太平洋科学大会,当时我担任大会秘书长。该协会上一届主席是现任日本内阁总理科技顾问的黑川清先生。在每次大会中间,每两年还会召开一次专业会议,讨论区域的发展问题。

    《科学时报》:太平洋科学协会关注哪些区域和全球性问题,其科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和规划的?

    符淙斌:太平洋科学协会的宗旨是“让科学为社会造福”。当前,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并通过有组织、高效率的科学活动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的活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医学和中学教师等组织。该组织设有若干个科学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国科联下属组织。其存在的问题是,太平洋科学协会虽然创立较早,但组织却相对松散,现有的一些委员会名称比较陈旧,需要用更具实际意义的工作组来代替它们。太平洋地区具有广阔的海岸带,全球变暖对海平面的影响、对太平洋岛屿的影响、对沿海城市群的影响、邻近海域对海岸带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珊瑚礁保存和记录的环境信号提取等,有很多需要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协同探索的问题。我希望通过完成系列的评估报告和出版面向不同读者的传播产品来反映学科间的交叉和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科学时报》:中国科学家在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也日益成为国际科技舞台上十分活跃的群体。请谈谈这次会议上交流的情况。

    符淙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多样性与变化:亚太地区应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挑战与机会”。会议内容涉及能源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气候与环境科学、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科学、数字信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健康与医药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在中国科协的资助下,我以太平洋科学协会执委会成员的身份和太平洋科学协会理事吕永龙、梁英南、刘嘉麒、洪涛等30余人组团出席了本届大会。

    会上,我与中国台湾中央大学Ching_Yen Tsay教授和日本Nagoya 大学Yasunari教授共同举办了题为“全球变化,亚洲季风和极端天气、气候”主题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尼泊尔、德国等10余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约40余名科学家参加此次主题会。科学家们就东亚季风的年际变化、东亚夏季风降雨趋势与热带气旋变化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与全球变暖、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等展开了讨论,会议提交口头报告30余篇,以展板形式进行交流的学术论文有10余篇,成为本届大会规模最大的主题会。

    《科学时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的工作逐渐融入国际科学研究计划,我们也在分享其他国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我们的收益和付出是否平衡?

    符淙斌: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1962年我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后攻读澳门赌场的研究生,于1967年毕业。先后在澳门赌场地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物理动力气候研究室主任, 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访问科学家等职务。现任国际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北方干旱化及人类有序适应首席科学家。我也是最早参与国际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开拓工作的中国学者之一,并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季风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和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前沿领域取得一些成果。

    近年来,我发起并主持了有中、美、日、韩和澳大利亚的10个研究组参加的亚洲区域模式比较研究计划。在2002年9月国际科联(ICSU)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该计划被题为《科技界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贡献》的报告当作一个成功的范例。“973”项目建立的“北方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试验站,已成为国际协同强化观测计划(CEOP)的30个基准站之一,是目前唯一由中国设计、投资和主持运行的长期观测试验站。

    由我提出的广义季风系统的概念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的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计划(MAIRS)的理论框架。由我们领衔和世界上一批科学家共同起草的MAIRS 科学计划已向全球发布,开始依托中国来实施这项计划。

    这些都说明,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已经成为国际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施的许多研究计划,例如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研究项目,都要求有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内容。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来说,也更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知识的共享。利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很多研究工作是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共同讨论、写作完成的,这种工作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认同和参与。

    《科学时报》:在信息共享方面,我们目前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符淙斌:首先是数据的采集和标准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观测试验系统,取得长期连续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和模式检验提供分析依据;已经建立的数值模式的模拟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其主要过程的参数化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提高对干旱化趋势及其影响预测的定量化程度,更好地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为环太平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科学时报》:你对走出国门的中国科学家有哪些期待?

    符淙斌:国际科技组织是一个很大的舞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家都十分活跃,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也逐渐增强。我们需要在中国科协的组织和支持下,通过卓有成效的科学组织工作,开创太平洋科学协会工作的新局面,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造福人类社会,我们有责任推进太平洋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我相信,中国科学家将以更积极的状态走向国际,这首先取决于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享有更多的份额,并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