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邓子新院士谈抗生素产业:资源与技术对接 基础与产业互动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刘欢 发布时间:2010-08-02 【字号: 小  中  大   

规模第一创新不足

《中国生物产业》: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和出口的大国,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抗生素产业与研发现状。

邓子新:抗生素大家都知道,尤其在医药方面,都知道它的用途,这涉及到我们大家的健康,但抗生素不仅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在农业、饲养业、渔业、林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很多应用。目前国内生产的微生物农药品种已经达到80多种,年产值在20多亿元。

我国是抗生素生产与出口的大国,总体规模与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前沿创新能力和高端品种不足,整体研发水平低,缺乏高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严重。

我国幅员辽阔,原始资源丰富,但因缺乏系统研发能力致使研发链脱节,很少把原始资源变成有用资源,使得资源浪费甚至流失严重。

《中国生物产业》:目前我国抗生素产业的规模如何?

邓子新:这些年我国生产抗生素的企业集团发展很快,有很多龙头企业,例如哈药、鲁抗、华北制药、浙江医药、石家庄制药,都是比较有规模的上市公司。另外还有200多家中小生产企业在生产抗生素。华药成立了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国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根据ReportBayer2007的数据,到2010年,全球抗生素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320亿美元。在抗生素产业的构成中,传统的青霉素一类的抗生素,市场规模在不断下降,其他种类的比例则在增加。

Research In China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抗生素原料的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其中148亿元来自出口,占药物原料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我国青霉素的潜在生产能力达到每年大约10万吨。

新技术主导产业发展

《中国生物产业》:抗生素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的病原菌不断产生,需要开发新的有效的抗生素,另一方面已有的抗生素要应对不断增强的抗药性,对此您怎么看?

邓子新:抗生素药物有更新换代的必要性,不但要针对新的病原菌开发有效的新的抗生素,而且要增加现有的一些抗生素的产量。

我国的抗生素生产企业大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技术和方法来生产抗生素,在应对抗药性增强、增加产量带来的挑战时,必须开拓全新的路径,突破抗生素产业的瓶颈,这也是一项世界性、高投入、探索性强的科技难题。

抗生素主要的来源还是微生物,也是微生物领域的焦点。数据显示,美国从2001年到2008年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种类和数量都在迅速增加,增加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在我国,病虫害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大约占到37%,还会引起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可以看出,为了对抗人类的疾病和农业的病虫害,抗生素的需求都是巨大的。

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经历了30年的黄金时期,到上世纪末期,要发现一种新的抗生素越来越困难,直到现在情况仍然没有改观。尽管新技术新方法在不断产生,但受到自然界条件的制约,新产物发现速度锐减,这也凸显出抗生素药物资源挖掘的迫切性。

《中国生物产业》:我国在抗生素领域的基础研究情况如何?

邓子新:近几年来,我国在抗生素药物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研究机构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覆盖面非常宽,研究的跨度也很大。

我国在微生物资源收集与系统学研究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很多研究机构多年来一直持之以恒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另外,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生物合成机理研究,尤其是现在功能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又把新药的挖掘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比较可喜的。

在抗生素产生菌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农抗120产生菌已经完成了,还有纳塔霉素产生菌等等,包括青霉素这些基因组都在测定过程中间。

各方合作贯通产业链

《中国生物产业》:您刚才谈到我国在抗生素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那么应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成抗生素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有效推动力?

邓子新:抗生素产业涉及到各个部门,从学科来讲涉及到上中下游,从产业来讲,企业也有强烈的愿望。政府、科研机构希望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能够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生互动。

抗生素药物及其基因的主要来源是存放于各大菌种保藏中心的已有菌株、工业生产菌株、不同生境待分离菌株、基因组水平上基于抗生素基因簇发现的产物挖掘。我国在菌种方面有很好的积累,在国内的菌种保藏中心(包括林业、农业以及其他专业的菌种保藏中心)注册的菌种加起来超过3万株,再加上在其他研究机构和企业里没有注册保藏的,数量可能更多。

多年来,我国的研究机构已对微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保藏,并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和技术平台与产业发展相配合。现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抗生素的基因资源挖掘,发掘新抗生素的能力是今非昔比。但如果技术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资源也就只能停留在某一个层面。

《中国生物产业》:要更好地发展抗生素产业,您有哪些建议?

邓子新:我国的生物药物产业亟待继承式研发、渴望链接式的攻关。以往我们主要是在陆地上寻找原始资源,以后可能更多地进入海洋,甚至进入空间,基因的资源、菌种的资源可以不断拓展。原始资源要变成有用资源,哪怕是低产品种,要经过遗传生化、化学鉴定等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中断,都会使研究停留在原始水平。如果是优产资源,可以进入到发酵罐、进入到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工艺要进行优化。

任何一个研究机构在目前的情况下都很难包打天下,从原始资源一直做到优产资源,所以我们希望资源与技术对接,基础与产业互动。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国家建立的科研平台形成强有力的科研积累,研究人员与企业共同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需求,通过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和科技政策的制定等等,促进有用资源的产业化。

我国是抗生素产业的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要转变观念和思路,把视野拉得更宽,要主动发挥我们的优势,把原来“睡大觉”的原始资源发掘出来,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