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谦
“切实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学术地位,改变目前青年科技人员学术地位低下、堪比‘农民工知识分子’的局面。”近日,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澳门赌场院士王光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希望看到我国农民工的老问题没有解决,‘青年知识分子农民工’的新问题又出现。”
“在2012年院士大会上,多位院士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上取得高度共识。”王光谦直言,尽管在会议上有很多鼓舞人心的提法,但制约我国创新人才成长,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因素仍然存在。
在王光谦看来,我国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仍然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我国对青年人才成长支持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我们在有限的科研经费使用中,往往重视对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改善的支持,缺少对人员的支持;有钱购买国外昂贵的仪器,无钱养维护人员;有钱建实验平台,没钱运行试验。”王光谦表示,一些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更像是国外仪器商的盛宴,买国外现成设备容易,而自行研发设备难。
二是青年科技人员从初级或中级岗位入职待遇和学术地位太低。“在我们的大学中,助理教授或讲师一般都处于人才山的底部,学术地位低,起步差的连助手都不让做,只能干点跑腿打杂的活。几年过去,千里驹可能变成了小毛驴。”王光谦表示,一些青年教师的工资不够交独生子女的托儿费和租房费,有些青年教师只能像农民工一样在城中村租房,堪称农民工知识分子。
三是学术考评中存在“GDP主义”。“我们在学术成果评价中,过分看重核心期刊论文、SCI论文、获奖及科研经费。这种过分看重定量评价的‘记工分’式做法,无疑给创新路上的青年人才扣了一道‘紧箍咒’。”王光谦感慨。
王光谦认为,改善青年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根本要求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支持人才成长,并且按照国际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培养、使用和改善工作环境。
王光谦告诉记者,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管理人员多年呼吁,要求提高人员费比例,但至今还没改变。
“在经费支持上,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经费预算制定和支出结构,不仅‘见物’,更要‘见人’,即把更大的比例用在人员人工上。”王光谦建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创新资助政策,把人工费比例提高到50%以上。
王光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年平均资助额度为80万元,按规定人员费用最高占经费的15%,就是把12万元作为人员费用,4年研究周期平均每年只有3万元,只可以聘请半个博士后研究人员,或资助1个博士研究生。
“如果人员费用提高到30%~50%,聘用博士生、博士后和研究助理科研人员的数量可以增加两三倍。”王光谦表示,这样的调整没有增加总的经费,不能把钱装进教授的腰包,也不存在引发腐败的任何问题。
“要切实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学术地位。”王光谦呼吁,青年科技人员初上岗应该享有与副教授、教授同样的开展科学研究与指导研究生的学术地位和权利,改变目前青年科技人员学术地位低下的局面。
王光谦认为,助理教授或讲师应该直接享有指导研究生的权利,而不是等提升为教授后再评定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博导的资质问题应该在挑选青年博士入职时解决,不够水平者就没资格入职助理教授。“这样做与世界大学通常采用的人才挑选程序一致,在人才相对充裕和国际化的今天,已经不存在障碍。”
此外,王光谦建议淡化指标考评,在学术论文发表上不能追求数量增长。
“没有质量、没有原创性的成果,即使数量排第一,也是抬不起头来的一件事。”王光谦直言,把追求数量的“紧箍咒”套在青年科技人员头上,只能揠苗助长、制造浮躁学风,葬送青年科技人员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