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聚焦科教
两会采风:低调的袁隆平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6-03-06 【字号: 小  中  大   

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 张显峰) 袁隆平委员实在没有想到,打开房门时,门外又是这张脸。

他无奈地说:“怎么又是你?”本报记者的“软磨硬泡”终于奏效,他探头看看没有别的记者,把我让进房间,迅速关上房门。

“想问什么?只给你三分钟时间。”

“听说您的第三期超级稻亩产已突破900公斤?”为了抓住他的“胃口”,问题只好投其所好。

“媒体的报道有些不严谨,目前还在攻关中,只是亩级,两三亩的试验田超过了亩产900公斤。”他走到办公桌前坐下,做好了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准备,“今年的目标是实现公顷级,就是15亩连片达到亩产900公斤,明年突破百亩级。”

他像讲自己孩子的故事一样开始从第一期超级稻谈起。“超级稻现在推广怎么样了?”我想节省点时间。“你听我给你讲嘛,要讲到的。”他用胳膊捣了捣我,示意要认真听。

“第一期超级稻去年推广了3000万亩,总共推广了8500多万亩。”他拿来纸笔简单演算了一下:“去年推广的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7.7%%。”

“第二期超级稻今年开始推广,大田产量能到亩产600多公斤,比杂交稻全国平均产量高近200公斤。按照年种植亿亩、每亩增产15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15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3000多万人口。”任何时候,他都不忘算这笔大账。

也许,他认为自己已经用事实回答了中国人能养活自己,今年的“两会”上,他谢绝了所有记者的采访。几天来,一群群记者尾随着他的背影,一一无功而返。小组讨论时,他坐在紧贴墙角的位子上,认真地听着委员们的发言。他似乎也吸取了多年的“教训”,绝不在公共场合逗留片刻。“超级稻推广有难度吗?”我问。

“当然有。现在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一定问题。”他说,将来由专门的经营性机构来做这些事情,情况就会好的。

“第三期超级稻什么时候大面积推广?”

“2010年。国家给了我2000万元,我和总理立了‘军令状’。”他布满沧桑的脸上写上一丝欣喜:“我很有信心!”

“有没有可能提前实现?”

“不可轻言。”他说,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第三期运用了分子技术。“这好比跳高比赛,越往高处越难,必然要在技术路径上有新的突破。”

“去年‘两会’的时候有媒体担心谁来接袁隆平的班?”我问。他突然站起来,笑了笑,不置可否。

午饭时间,他出了宾馆,穿着黑色的风衣,戴上蓝色鸭舌帽和宽边眼镜,并特意把领子往上拉了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