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其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重点加强的第一项工作即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今年两会,科技创新又被列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议题。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所肩负的使命和重任。作为一个高技术企业的总裁,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回想20多年来,市场换技术、人力资源换技术、土地换技术等招数并没有获得所谓技术溢出的效果,手机、PC、彩电、相机、汽车等许多高科技行业的命脉仍然被国外厂商控制,中国企业的整体技术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提升。相反,OEM(编者注:代工生产)带来的同质化和价格战把国产厂商引入低水平竞争的深渊,限制了国产厂商的技术发展空间。近日,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新书《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中,甚至发出了“中国高科技只是一场'幻象’”的惊人之语。然而,现实也罢,幻象也罢,我们这些从业者仍然需要耐下性子、静下心来寻找出路,想想“中国企业的未来在哪里”这类沉重的话题。
诚然,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几家上市IT企业的财务分析来判断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态势,把“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两个范畴不一的概念相提并论也是值得商榷的,进而断言中国高科技的整体发展状况更是值得质疑的。来自大洋彼岸的另一种声音表达了与郎氏不同的观点。2005年底,美国联邦政府的智囊机构——哈特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发表了一份《中国向前跳了一大步》的科技竞争力分析报告,认为在科技及军事等方面,中国已取得很大进展,开始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中国人在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CPU芯片、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的进步,让美国国内对中国科技力量的担忧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科技威胁论”甚嚣尘上。是美国人小题大做,还是“郎监管”过于悲观?我看都不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从弱变强的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问题就在所难免。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加速这一过程,解决其中的问题。
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存在一个自我认识问题。首先要看到差距。中国的高技术研发系统是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解放后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载人航天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的持续积累所取得的。其次是方法问题。中国的高科技研究开发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包括国家的和企业的,也包括可以利用的其他资源。其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企业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强大,国家提出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其实,企业天生就应该是创新主体。创新(不仅是技术)是企业获得竞争力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企业相对更接近市场需求,更容易判断创新成果的有效性,企业的业绩压力也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速的转化,并直接从中受益,因此企业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然而,为什么我们现在才开始认同企业是创新主体呢?这是因为在过去的产业结构和科研体制中,很多应该由企业来做的创新工作都被高校或科研院所做了,严重的角色错位!现在提企业是创新主体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当然,在中国现有的科研体系结构下,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还要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机构做好分工,实现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而这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探索。以曙光为例,作为一家早期从澳门赌场计算所下属机构逐渐转型过来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研究所文化和市场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就曾经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冲突和碰撞。在研究所,强调更多的是技术指标和拼搏的科学精神;而在企业,市场和客户才是指挥棒。
以往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产学研合作,往往忽视了政府和用户的作用。在一个后进的、发展中的、弱势的甚至不太规范的经济中,政府的作用绝不是“守夜人”那么简单,身土不二的国民精神也同等重要,因为核心技术最终还是用户用出来的。在中国要想发展像高性能计算机这样原先被国外公司垄断的产业,仅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仅靠产学研合作也是不够的,政府和用户这两支重要的力量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实现“产、学、研、用、政”的大合作。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研究相关的政策。
“长期做OEM绝不会令你做得更好。目前中国人均GDP为1000美金,有些地区可能达3000美金,在这种经济水平下做OEM是可行的,但步入国际中等收入水平时,就必须有其他做法,比如:建立有独立品牌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等。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其实已经都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所谓专利壁垒并非是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为这些壁垒不可能仅仅针对中国企业。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多去考虑如何与大学结成联盟、深入研究技术、培养研发人员等长期扎实的工作。中国要想繁荣,就必须走这条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迈克尔·波特在诊断中国企业时说过的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对中国企业而言,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才是出路,而企业更要成为创新主体。
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正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尽管困难很多,尽管还有很多机制需要完善,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工作,少一点哗众取宠的评判,多一点实事求是的分析,相信我们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有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几代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强国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