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长公保尚呼吁说,游客人数激增给青海湖及其周边的环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建议国家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给予专项支持。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市委书记王启敏也指出,过度的旅游开发不利于黄山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今后,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开发”的方针。
代表们的呼吁告诉我们,盲目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造成旅游污染,对该地区的环境﹑社会﹑经济均会造成严重危害。在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旅游区规划﹑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应当提出防止旅游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旅游污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名词,指的是旅游业的发展所产生的,或是旅游地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所造成的旅游公害。专家指出,由于旅游者人数超出旅游区地域容量,加上管理不善,导致区内花木﹑建筑受到损坏,虽然有时后果比较严重,尚属于可以改变的旅游污染。而在旅游区建造房屋、开山筑路、修建机场,使耕地被侵占、草地被毁、森林遭砍伐,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则是致命的建设性污染。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国内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业的发展,也确实拉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去年10月,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曾透露说,自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全国出游人数总量达到11.8亿人次,旅游收入4755亿元。2005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1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3亿元。纳入全国假日办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6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443.35万人次,门票收入为5.18亿元。
从这些枯燥的数字中,人们不难读出“黄金周”的经济价值,自然也会明白,在质疑、反对与支持、赞成黄金周的声音中,国家旅游局明确表示“还是要将黄金周制度进行到底”的部分原因。
不过另一个事实也许会让人感到惊诧。去年5月,西宁市的300多名志愿者在青海湖主要景区进行了“清扫青海湖”的环保活动,许多人在半小时内就捡起了一大袋各式各样的垃圾:饮料瓶、玻璃酒瓶、食品袋、塑料包装盒、电池等等。青海湖旅游发展公司负责人说,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人为环境污染的压力在不断增加,依靠有限的环卫工人根本无法清除湖边的“白色”污染。
难怪公保尚代表要大声疾呼:由于自然环境的演变,加之人类活动加剧,环湖地区沙化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他指出,青海湖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对改善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尽早制订“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发展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谭辉在也坦言,目前神农架风景区也面临旅游人数饱和、环境生态压力大的问题。今后神农架的发展,也需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逐步从事后治理,转变到事前规划;从人工建设,转变到自然恢复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