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刘琼)“去镇文化站上网”,已成为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农民每日除赶集之外另一“必修课”。近年来,老百姓消费结构发生巨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文化生产总量突飞猛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差距渐渐缩小。据统计,自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事业费累计达到652.75亿元,比“九五”期间总投入增长了156.7%。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他们努力掌握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大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氛围和谐团结,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文化成果丰富喜人。
文化消费的变化,折射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现状。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近年来,以精品剧目创作生产为抓手,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文化创新更加活跃。由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推出了150台舞台艺术各门类的佳作,培养了一批名牌院团和名牌剧目。2006年,国产电影在数量、质量、票房和影响力诸方面再创新高,全年拍摄影片440部,形成主旋律影片与商业大片同步发展的多样式、多类型的产品体系;以党报为主体的报刊市场异彩纷呈,9500种期刊,1900种报纸,300多亿元年销售额,使之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亮剑》、《延安颂》、《天鹅湖》、《云水谣》、《云南映像》等一大批以传统文化元素为魂且体现时代精神与审美需求的原创性文化产品应运而生。“中国电影”、“中国演艺”、“中国出版”等一个个中华文化品牌闪亮登场,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在海内外文化传播领域产生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稳步拓展,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制准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等9个省市的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等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公益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重塑和培育了一批自主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国有或国有资本控股的市场竞争主体,长期以来缺乏国有文化市场主体的结构性问题,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探索破解。
文化产业提速发展,融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盘,开始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2/3的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把发展文化产业列为“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截至目前,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娱乐、演艺、会展等重点行业,一批产业基地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据《2006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的2.25%,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最高已占GDP的8%,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的主导行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