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专辑 > 会议纪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的任务 新的起点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3-10-16 【字号: 小  中  大   

25年前,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神州大地涌动改革春潮。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温饱问题迎刃而解,民族复兴的大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10年前,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中国人千百年的小康梦得以实现。

1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是会议的重要议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提供强大动力。这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市场经济”如今已成为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名词。尽管还要经受改革的阵痛,尽管仍有思想的碰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亿万人民的这一历史选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之前,一盒火柴提价,还要交由中央讨论决定。僵化的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在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学习的情况下,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破旧立新的艰难探索,踏上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

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迈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示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下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已经初步建立的体制框架基础上继续努力,做“完善”的文章。

造就发展奇迹的成功之路

“计划”渐行渐远,“市场”正渗透入人们的生活中间。

国家的五年发展安排,第一次弃“计划”而不用,从“十一五”开始正式更名为“规划”;企业的生产,不再听命于上级的安排,而是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农民按反馈信息种起大棚菜、反季节菜……说起这些变化,人们已习以为常。

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初具规模。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指令性计划仅存5种;新型宏观调节体系建立,间接调节方式开始发挥主要作用。宏观调控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供求总量变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深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参与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构建起一张“社会安全网”;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审批和微观经济干预逐步减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就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再到即将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走过了辉煌的25个年头。这2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强的25年。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联邦德国、日本等曾经创造过经济“奇迹”。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也创造了经济增长纪录。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一场前无古人的变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决不是一路平坦,而是充满艰辛。在过去25年,特别是近10年积累的经验,将为下一步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

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改革的举措涉及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采取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办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说,最近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计划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相继进入攻坚阶段,既需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同时也要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实践证明,高屋建瓴,统揽改革全局,循序渐进和大力度突破相辅相成,既减少了社会震荡,又避免了重大改革久拖不决。 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回顾改革的历程,每一次开放都为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争取加入世贸组织,到加入之后遵守其规则,从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到打破垄断、鼓励民间投资,其中的每一个理念、每一项措施都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迈进的步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保证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否则,改革不但不会成为发展的动力,反而会成为稳定的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总结的教训。经济学家董辅礽说,如果在商品供应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价格,价格必然暴涨,影响社会稳定。1988年价格闯关选择的时机不对,结果造成价格飞涨,价格改革也停了下来。

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的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