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澳门赌场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我是来自澳门赌场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执行人涂升斌。很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将我们科研团队“西部之光”项目的执行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汇报。或许,我们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还远远不能和众多兄弟单位的成就相提并论,但是,我十分荣幸能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报告我们的成长历程。我的汇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项目执行情况
1.研究成果方面。在“西部之光”项目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工作,我们初步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同源四倍体杂种利用技术新体系。科技成果“水稻同源四倍体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新体系的研究”于2003年9月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来自国内外的鉴定委员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课题组初步攻克了同源四倍体结实率低、饱满度差和主要农艺性状欠佳三大难题;首次选育出同源四倍体水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初步培育出同源四倍体杂交水稻新组合,显示出较大的增产潜力,为我国超级稻开辟了一条新的育种途径。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同源四倍体三系配套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3篇、待发表论文4篇、申报专利1项。提前超额完成了“西部之光”项目所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
2.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根据“西部之光”项目的要求,我们主持承担的相关配套项目国家财政部APEC科技产业合作基金项目--重穗型优质杂交水稻在APEC经济体的示范及推广,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本人作为项目的主持人,在四川省科技厅的统一领导下,负责了项目可行性报告、申请表以及工作计划的撰写、统稿等,代表项目单位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国家财政部综合司等领导的好评,并给予立项支持。我所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具体负责美国、尼泊尔等国家的杂交水稻示范推广、新资源的引进、新材料的改良和学术交流的安排等工作。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分工合作,利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穗型优质杂交稻创新技术,开发适合APEC成员国种植的超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建立互惠互利的种子生产、推广体系,扩大我国高技术农产品杂交稻种子在APEC成员国的市场份额,促进成员国的杂交水稻生产。三年多来,累计向越南等APEC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出口重穗型优质杂交水稻种子2000万多公斤,在越南、缅甸等APEC经济体种植重穗型优质杂交稻80多万公顷,共增产稻谷10亿公斤,新增产值2亿多元,创利税2400多万元。同时,国内制种基地的广大制种农户累计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示范推广水稻新品种1.5万公顷,创造社会效益2000万元。
二、“西部之光”是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重要平台
几年前,我们都是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大部分都很少有机会独立承担国家或地方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经费资源的局限,我们年轻的科技人员获得支持的机会更少。在过去的三年里,“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对我们科研项目给予了强有力的资助,而且对我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西部之光”为我们西部科技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良的生存环境,是我们年轻科技人员成才的重要平台。
1.研究团队迅速成长。2002年,我们项目组研究人员只有3人,主要由退休返聘研究员组成。“西部之光”项目实施以后,由原来3人的研究小组发展到现在7人的研究团队。其中,博士2名、硕士4名。项目组人员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2岁降到现在的29.6岁。成为一支朝气蓬勃、年龄结构科学、学历层次合理的研究团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在“西部之光”项目实施以后,我的博士论文也已基本完成,并且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
2.科研条件明显改善。“西部之光”项目实施以前,实验室条件十分陈旧,很多设备和仪器都需要更新。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设备很多都是从无到有。现在,我们实验室基本具备了从事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条件。
3.科研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组在“西部之光”项目实施以前的三年里争取经费只有15万元;实施“西部之光”项目近三年来,我们对外争取各级项目7个,争取项目经费134万元,科研创新能力和对外争取项目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4.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通过“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初步创建成功了水稻同源四倍体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新体系,为超级稻育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将乘势而进,继续开展深入研究,积极拓展成果应用,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力争为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三、体会和建议
十年来,“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果,在于其培养人才、扎根西部、服务西部经济建设的目标和宗旨。
1.一点体会。在“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西部之光”项目十分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注重人才培养的环境和平台建设。同源四倍体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性浓厚的工作在充满困难的同时也遍布机遇,在我们的研究中经常出现种子样本量不能满足实验要求,所以水稻种子的人工制保一直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是影响下一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瓶颈之一。在过去几年中,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效果一直不理想。2004年8月,技术人员在田间人工制保时,由于工作疏忽,没能及时为已剪颖的母本材料授粉,只好在第二天、第三天补授,但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延迟授粉竟出乎意料地提高了结实率。很难想象这样的一次偶然竟成功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认真分析后我们发现:由于四倍体水稻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研究,没有详细生物学特征的信息可以参考,也不了解其开花过程中雌雄不同步的特点,采取根据现有理论设计的技术措施,结果适得其反。
“意外”成就了技术突破,而不是事先设计的技术路线,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意外的结果往往是最好的结果,很多科研人员都有同样的体验,这种现象也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在科研工作中,管理部门较多关注的是正结果,包括科研人员本身也都希望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也要关注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甚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零结果”、“负结果”。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不同步”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像“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这样,没有过多的检查汇报,更多地关注人才和队伍的成长,给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一个理想的科研环境和探索空间,更加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青年人才的培养。
2.一点建议。三年多来“西部之光”项目一直伴随着我和我们项目组共同成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非常感谢“西部之光”给予我们像“及时雨”一样的支持。最后,我们建议设立“西部之光”产业基金项目,以更好地服务西部、建设西部,将“西部之光”项目发扬光大,让中国永远不再有饥饿,让中国的西部和东部一样兴旺发达,让我们一起努力。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