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沙,1968年毕业于北大化学系,是光明日报联系科技口的老记者、老编辑,现已退休,她和王选有长达一二十年的交往。她通过长途电话讲述了她眼中的王选。
5年前,王选得了癌症,为了让他安心治病,我就很少去打扰他了。从电视上看到他越来越瘦,我感到很心疼。他去世了,我很悲痛,这种感受正如一位《计算机世界》记者所说:“王选之后,不会再有王选了!”看到电灯,会使我们想到爱迪生,使我们感激爱迪生;看到计算机排版的报纸,就会使我们想到王选,会使我们感谢王选!
对光明日报有特殊感情
在王选没出名之前,是光明日报最先关注王选和他的科研事业。王选研究的激光照排技术刚问世时,也是光明日报最先给予报道,最先在一版头条刊发了报道这一成果的长篇通讯。
10多年前,光明日报的科技类周刊称为科学与技术周刊。王选对我们的周刊非常支持,曾为周刊接连写了多篇文章。我们常常找他约稿,每次约稿,他都是如期完成。他有时也让秘书送来稿子,指定专发光明日报。
每年光明日报都会在中秋节召开知识界联谊会、都会在6月16日社庆时召开知识界座谈会。每逢这些时候,都是我去邀请王选。王选几乎都是有求必应,逢请必到,几乎没有过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
很有文彩的科普专家
王选为光明日报写过很多文章。他常常选用计算机发展史中有趣、又有警示作用的小故事,发表富有哲理性的见解;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史上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对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很深刻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他还善于用日常事例,来倡导积极向上的科研精神。比如,用打麻将与打桥牌的特色与不同,来倡导团队精神。
称王选为科普专家,并不为过。王选不但很熟悉计算机发展史,善于用形象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和观点,讲话富有逻辑性,而且,他的文字功底也很好,语言浅显易懂,文章很有文彩,写得很漂亮,他的文稿拿到手后,几乎不需要怎么改动。
急着为大家买门票
王选是北大毕业的,我也是北大的,他既把我当记者,也把我当成朋友。
王选名声日益显赫,但是始终平易近人。我去他办公室找他约稿,他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也没有一点拘束之感。和他接触就像找一位平平常常的老朋友,一点不发怵。
王选的办公室非常俭朴,没有老板椅等摆设。
有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厦门开会,会后,我们四五个人走着到鼓浪屿去玩。快到公园门口了,王选加快脚步,超过众人,自己一个人走到前面去。当我们走到时,王选已经买好我们每个人的票,等在门口。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王选是为了自己掏钱给大家买票。
这一件件小事都发生在王选出名之后,反映出王选从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榜样
王选比我大七八岁。和王选在一起,丝毫感觉不到这种年龄上的差距,王选非常有思想,思维很活跃,很有才华。
王选是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有思想,而且很谦虚。他的谈话和文章中,充满了甘当人梯的精神。他常常表示,自己拥有的院士身份只是对以前成就的肯定,一个科学家,如果在电视上露面越多,就会离科研一线越远。要多支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年轻人,要多宣传科研一线工作的年轻人。
有人认为王选的管理才能不够出色。其实,在王选的努力下,不仅研究出了激光照排这个科研成果,而且把这项成果变成了一项大产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比起传统的知识分子来,王选已经大大前进了一大步,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出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