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院士病逝了。噩耗传到北大,许多同事和学生为失去一位好老师、好领导而惋惜,大家深情地回忆起这位大科学家令人难忘的往事,其中的几件事发生在他身患重病之后。
元宵节,生命的倒数第二天:
他躺在病床上认真地看文件
2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计算机所,看到十几位工作人员正围在一起,忙着制作小白花。他们默默地将一张张洁白的纸扎成花朵,以寄托对王选老师的哀思。
在这里,记者听所里老师谈起这样一件事:2月12日,元宵节,京城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身为北大计算机所所长的王选院士,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认真地审阅一份所里要上报的文件。谁也想不到,这竟是他70岁人生的倒数第二天。说到这一情形,北大计算机所副所长邹维研究员神色凝重,感慨不已。面对记者,他语气低沉地说,真没想到,王老师会走得这么快,实际上,几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工作。
去年12月30日,计算机所举行年终总结会,王选老师因为身体不好,没法到会,但他让人带来一盒录音带,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对全所员工的希望、勉励和新年祝福。王选的博士生张建宇说,这是他听到的王选老师的最后一次讲话。“王老师虽然显得有些虚弱,但他声音清晰,饱含深情,他虽然已很少来所里,但对所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我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让大家觉得很温暖,很振奋。”张建宇感到,王老师虽已远行,但音容宛在,仍然是那样亲切,那样和蔼。
去年春天,学生的父亲得了癌症:
病中的他两次让夫人买药寄去
谈起对王选老师的印象,北大计算机所研究员、王选的学生肖建国动情地说:“王老师生活一直非常简朴。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奢侈品。在我的印象里,王老师似乎只有一条领带,平时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会见外宾或有重要活动,他才拿出来打上。”
从表面看,王选真的很普通,很平凡,不像个大人物、大科学家。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蕴藏着许多高尚的东西、可贵的东西。他常说,什么是好人,能心里想着别人的人,就算好人。他还说,做学问,首先要做个好人。科学研究更需要好人。
去年春天,病中的王选得知,博士生韦韬的父亲也得了癌症。他两次让夫人买了治癌症的药,给韦韬的父亲寄去。对记者说起此事,韦韬的眼圈微微发红,有些哽咽:“不仅对我父亲是这样,王老师对所里的员工和家属总是这样,听到谁有困难,他总是想法帮忙。去年11月,我们所一位同事的孩子得了白血病,王老师知道了,和夫人陈老捐了1万块钱。这种事情在王老师的一生中不知有多少。我觉得,王老不仅是科学大家,而且是个好人,是个大写的人。”
敬礼,以编辑的名义
吕绍刚
编完这篇稿子,我的心里萌生出一种深深的感激、感动之情。
我是去年刚刚大学毕业走上编辑岗位的。听报社的前辈讲,过去我们是手工排版,费时费力不说,如有疏漏就得推倒重来。一个夜班下来,常常满身油污。那时候,排字工人要把铅字一个个地从铅字板上取下来,再组装成版,在一间10来平方米的屋子里,他们往来穿梭,一个晚上下来,常常腰酸背疼。
如今,我们坐在明净的办公室里,敲打键盘,轻点鼠标,就能将汉字轻而易举地印刷到纸上了。
是王选先生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正像一位网民说的那样,“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敬礼,王选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