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王选老师永远地走了。就在此时,我们网络信息部刚刚整理完首届中国信息化论文大赛的初选稿件,准备给担任大赛顾问的王选老师送去。然而,噩耗传来,初选稿件成了永远无法送达的论文。
2005年下半年,光明日报决定举办首届中国信息化论文大赛。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邀请我国信息化领域最权威的专家王选作为大赛的顾问。因为我多年从事信息化方面的报道,与王选有过多次接触,部门将邀请的任务交给我。
我知道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这几年,王选的病情有所加重,社会上的重大活动他几乎都不参加。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我与王选的秘书丛中笑联系,送上一份正式的邀请函。
那时候,我还不了解王选老师的病情有多严重,如果知道的话,我一定不敢做任何有可能加重他病情的事情。
王选能不能给我们的信息化论文大赛“开小灶”呢?与社会上种种重大活动相比,信息化论文大赛没有那么大的声势,却是我国信息化学术领域的第一次。光明日报举办这次活动,是为了推出一批有代表性、高质量的信息化论文,为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信息化领域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状有所改变。为了提高这次活动的权威性,我们很需要王选的支持。
结果,我们如愿了:王选同意担任顾问。我们表示,在论文完成初评之后,再交给王选老师,请他把关。这已经是去年11月的事了。万万没有想到,王选老师是在病重中,在临近生命最后时刻之际同意担任顾问的。
此举首先表明王选是重感情的人。他无法忘却在困难的时候来自光明日报的每一次支持。1979年,他主持研制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国内新闻界领导对此分歧很大”,光明日报第一家在头版头条报道。王选写道:“在以后的年月中,我一直以这篇报道作为动力,心里想着:千万不要辜负这篇报道”。
20年后的一件事,与本报还有关系。1999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人在媒体上造舆论,将北大方正集团的一些困难归咎于王选。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有的媒体准备推出否定王选的大幅报道。我在采访中多次接触王选,他一点架子也没有,总是一副谦虚的笑容,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王老师”。他从来不居功、不诿过,如果继续炒作,损害的不仅是王选的声誉,也是方正集团乃至整个北大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声誉。
我将方正事件的来龙去脉写成报道,想在光明日报上为王选争个公道。分管的报社领导提出,可以换一种方式,向上级部门直接反映。此前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一位领导同志当天就看到这份材料,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制止了对方正事件的恶意炒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一起担任信息化论文大赛顾问的消息见报后,全国信息化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深受鼓舞。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极大地提高了大赛的学术水平。不少读者表示,看到“王选”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论文大赛的权威性。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实现原先的承诺,参赛的论文永远不能送到王选老师的手中了。这既是我们的遗憾,也是论文大赛所有参赛者的遗憾。
让我们再叫一声“王老师”。王老师,中国信息化事业将以您为旗帜,自主创新,赢取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