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缅怀王选,北京大学经济中心的师生员工以及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北大方正研究院内容管理部副部长杨建武 、王选院士大学同学陈良昆等人聚在一起,探讨继承和发扬王选精神——
2月21日晚7点,北京大学经济中心的师生员工聚在一起,学习和缅怀不久前刚刚离去的王选老师。前来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北大方正研究院内容管理部副部长杨建武 、王选院士大学同学陈良昆、王选的学生等。当林毅夫讲到:“王选院士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希望他的思想能够变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虽然我们跟王老师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也是王选的一部分。”在场听者无不动容。
林毅夫:我与王选的三次亲密接触
同为北大人,林毅夫有几次跟王选比较亲密的接触机会,林毅夫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1988年的时候,我被邀请参加有关中国教育问题讨论会,当时王选也应邀参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王选并听他发言。王选在发言中非常强调青年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要教育年轻人积极进取。当时王选五十岁刚出头,精神面貌非常好,但我并不知道他身体一直不好,我也是在那次会上知道王选是发明我国‘激光照排’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第二次与王选比较亲密的接触是1993年,当时我们一起参加了三峡考察团。每到一个地方,王选都要去看当地的科研人员,鼓励他们,‘你们做的这些都是一辈子的事,你们的科学成果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重大的贡献’。当时的这些话,我到现在才理解,其实默默奉献、一辈子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的,不仅是他们,还有王选自己也一样。
“第三次是1999年,参加完上海的展览会坐班机回来,我们在机场巧遇。我记得当时自己是刚学会用中国的‘拼音输入法’,虽觉得微软的非常好用,但还是问他中国人可否在中文输入方面取代微软,王选想了想,说‘到最后还是微软会赢’。可以看出他当时无奈的心情。”
林毅夫认为,王选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努力、依靠不断的创新贡献于中华民族,他走的这条道路已经变成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全党、全社会的一个模式:自主创新。“王选没有子女,但是如果他这个思想能够变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在这种思想下继续发扬,即使我们跟王选没有血缘关系,我们也是王选的一部分。”
学生:推出创新成果告慰王选
1996年考到计算机研究所,跟随王选老师读完硕士又拿到博士学位的杨建武如今已是北大方正研究院内容管理部副部长。在杨建武读书的时候,王选经常在学校作报告,鼓励大家做一些创新的工作。
2002年,王选身体已经很不好,走路很费劲,但是他一直坚持参加完杨建武的博士论文答辩。王选非常欣赏杨建武的论文,推荐为北大优秀博士论文,并在答辩会上说:“你这件事儿做了,但最重要的是应用,若停留在理论上不应用,这个理论研究的价值就不能体现。技术一定要找到市场,在市场上能推广,才能真正地走向市场。”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杨建武,成为他真正把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的精神支柱。如今,杨建武的博士论文的理论成果已经得到实际应用,现在转化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顶尖地位。
见证:留下技术,更留下精神
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说自己跟王选有一种非常天然的关系,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魏新很少因私人关系去看望王选,去他那儿基本上都是为了工作。
陈良昆老师与王选同为北京大学数学系54级学生。据陈老师回忆,王选真正得病是在24岁,就是因为那时没日没夜地工作而得的病。开始得病的时候就非常严重,他与同学们都以为那时的分别可能就是永别了。但当陈良昆1964年到上海开会时,突然发现王选病情好转许多,虽然有时候他还会胸闷,但精神很好,并且正在自学英文。所以,陈良昆认为,直到现在去世前,王选一直在同残酷的命运斗争。
曾有一位记者问魏新,王选在方正这么多年,他在方正得到了什么?魏新这样回答:“我可以这么告诉你,连国家奖励他的一千万元他都不要,他就是这么个人。你提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但是对王老师来讲没有意义。”魏新说:“王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物质上、技术上的东西,给我们留下了‘方正企业’,留下了‘激光照排’的技术、还留下了精神。”
魏新认为,王选有一种创新精神,他敢为天下先,眼光很独到。还有一点,就是王选说的“要方方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王选生前在集团干部会上经常讲:“我们方正有一点一定要做到,就是要自觉或者不自觉,有意识或者下意识,把这个企业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发展总体利益要基本一致起来,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都去反思这个问题,这个社会才能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