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是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的日子,作为第一个揭晓的诺贝尔奖项,它拉开2016年诺贝尔周的帷幕。上午11时30分,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秘书长托马斯·佩勒曼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以表彰他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秘书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他第一时间通知大隅良典教授本人获奖时,教授说"十分惊喜"。
谁是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现任东京工业大学分子细胞学教授。 大隅教授是细胞自噬研究的先驱,曾获得京都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和威利奖。此次获奖,是日本科学家第4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让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胡须,那几乎成了大隅良典的“标签”。
1945年2月9日,太平洋战争几近尾声,大隅良典在日本福冈县福冈市出生,其父为九州帝国大学教授,他是家里四兄弟中最小的。孩提时的他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读物,包括八杉龙一的《动物的历史》、麦可·法拉第的《蜡烛的化学史》以及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等,这些都让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其后,大隅考入东京大学理科二类。起初他想在理学部学习化学,但又对教养学部新设置的基础科学课程产生了兴趣,便转变了方向。1967年,大隅从东大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进入东大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继续深造,这也为他成为细胞自噬研究领域的先驱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是他
诺贝尔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盛誉了大隅良典在细胞生物领域的成就,"他的发现奠定了医疗领域的科研基础,使我们认识到细胞自噬在许多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60年代发现"细胞自噬"起,由于对该领域知之甚少,相关的科研发现就一直停滞不前,直到1990年代大隅良典使用酵母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自噬的关键基因,才突破了该领域的瓶颈。
再一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今年的7月,大隅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探明了细胞自噬的启动机制,即Atg13蛋白质会与其他4种蛋白质通过网状结构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细胞自噬启动装置。相关研究文献刊载在7月11日的美国知名科学杂志《Developmental Cell 》上。
所谓自噬作用,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不必需的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相应地,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是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不少有冬眠习性的哺乳类还会利用这一现象,让细胞内的物质再生以此维持生命。本次研究对预防和治疗由细胞自噬引发的癌症及神经类疾病有重要意义。然而自噬并不总是良性反应,它更像是在走投无路时进行的一场豪赌。研究人员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探究该过程的相关机制。
大隅良典的诺奖之路
大隅良典的博士导师今堀和友,曾师从水岛三一郎(1962年、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故大隅也是水岛三一郎的再传弟子。在恩师今堀和友的引介下,大隅远渡美国,进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的研究室,在洛克菲勒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当时,埃德尔曼的研究方向开始从免疫学转向分子生物学,大隅也确立了毕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方向。2006年,日本学士院高度评价大隅的成就:“一贯正面致力于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完全不跟风”,并授予他日本最高学术奖日本学士院奖。2012年,大隅再获有“诺贝尔奖的最后一里路”之称的京都奖,基础科学类奖。2013年他和他的学生,也是水岛三一郎的孙子水岛升,一同入选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同年,二人成为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热门候选人。此次他在273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者中脱颖而出,并单人独揽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上并非惯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起共颁奖107次,大隅良典是第39名单独获此殊荣的获奖者并独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20万)的奖金。
诺贝尔医学奖期待更多亚洲面孔
自去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今年,该奖项再次颁发给亚洲的科学家,无疑是对亚洲科学家在医学领域的肯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秘书长托马斯·佩勒曼表示,"亚洲是医学领域的新兴力量,很多科学家活跃在医学领域前沿,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颁奖典礼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校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委员玛利亚·马萨奇(Maria Masucci)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个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用中文"你好"问候了中国读者。在采访中马萨奇表示,她对目前亚洲及中国的医学科研领域十分关注,不论是去年屠呦呦在中国中医领域的研究发现,还是今年日本科学家在细胞生物领域的发现,都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对亚洲科学家再次获此殊荣表示恭喜后,她个人大胆预测在今后的几年中将很有可能继续出现"亚洲面孔",并鼓励中国科学家"踏实研究,勇于创新"。